近来全游动类钓法在日本大为盛行,尤其是使用负载极微小的丹锥做为仕挂主体者,更有人称它是擒拿黑毛的终极必杀武器。这现象之所以发生,其历史背景与演进过程当然都有迹可寻,不过我不是要讨论这个,而是对全游动钓 ...
近来全游动类钓法在日本大为盛行,尤其是使用负载极微小的丹锥做为仕挂主体者,更有人称它是擒拿黑毛的终极必杀武器。 这现象之所以发生,其历史背景与演进过程当然都有迹可寻,不过我不是要讨论这个,而是对全游动钓组上的零件配置,有一点小小的意见...... 关于潮受或潜攻或水中这类小物,如果用在现今流行的全游动类的钓法上,我的观念跟日本厂商和名人的说词不大一样。 他们总是说这些东西可以协助钓组下沉、搜索全泳层等等,但实际上,如果要把钓组拉沉,加咬铅不就得了!现有钓具零件中,什麽东西会比铅锤更有效?所以那些附加物的最大、最重要(甚至可说是唯一)功能,就是提高钓组感受水流的能力,达到让线系顺流伸展&运动、与诱饵动态尽可能协调的目标。 可是如果既需要扩大乘流性又希望钓组可以下沉,那怎麽办?一般潮受式插座或潜攻式卡拉曼棒都很轻,入水后几乎没有重量,根本做不到后面那个要求,因此日本厂商又推出了附加重量的产品。 其实,使用原本的潮受或潜攻式卡拉曼棒,再加上咬铅来调配重量,效果是一样的。 不过当使用极轻巧的丹锥(例如0号或00号)玩全游动或全层钓法或澌漉澌漉时,假如环境状况还OK,风不太大、流不甚强、钓场不深,那麽加上了过多的铅就会失去玩它的意义,但不加或只加极少咬铅(例如G7、G5之类的)来压线,我相信很多试过的人都有这经验:钓组根本不会「搜索全泳层」!甚至连顺流让母线穿过丹锥、拉出线系,都很难做到。 为什麽会这样?这牵涉到一个使用上的盲点: 一般我们所看到这类钓法的仕挂,多为母线-丹锥-潮受类卡拉曼棒-子线-极小咬铅-钩子;在这个组合中,当你抛出钓组时,浮标是跟卡拉曼棒贴在一起的,落水后两者多半仍靠在一起、处于同一个水层、受到同样的水流作用,请问在没有外加重量的情况下,卡拉曼棒有什麽理由会自动离开浮标,带着钓组去下沉或漂远? 所以我的做法是:母线-丹锥-卡拉曼棒-子线-潮受卡拉曼棒-极小咬铅-钩子。 那个跟丹锥靠在一起的卡拉曼棒,就只是个防止缠线和设定丹锥最低位置的工具而已,那个加在子线上的潮受卡拉曼棒,才是真正用来提高钓组乘流性的装置。 这个用法我已试过很多次了,效果非常明显,不只线系比较容易被流拉出去,钓组打斜的效果更是比只用单一卡拉曼棒时漂亮得多! 只是在此种组合裡面,市售一般潮受类製品都有三个共同缺点:体积太大(太长)、颜色太鲜豔、组装太複杂。这将令钓组显得比较累赘,也增加被剥皮之类傢伙咬断线的危险,更因两组卡拉曼棒加起来共有六个组件,而使下竿前的製作仕挂工作变麻烦! 虽然现有零件有其缺点,但如果你不排斥新观念、不畏惧尝试未知、敢质疑既有讲法的话,就不妨试试看,效果如何,用过就会知道囉。 再重複一次以前杂志上写过的老话:那些使用这类极轻巧钓法所钓到的鱼,不是上钩于你以为的深处,而是在你没想到的远处。(所以,关键是如何让钓组跟ASA在水流中搭配得宜,而不是搜索全泳层。) |
2023-03-03
2023-02-20
2023-01-21
2022-04-21
2022-02-14
请发表评论